董素芝
蘇亭蓮舫。 張葆青 繪
清乾隆十二年《陳州府志》配圖。
明成化六年(1470年),陳州知州戴昕取蘇軾《戲子由》詩“宛丘先生長如丘,宛丘學舍小如舟”之意,在陳州城西北柳湖原址上重修蘇轍讀書臺,臺上建亭,亭基為船形,象征宦海扁舟。四周植蓮,暗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(zhì),名之曰蘇亭蓮舫,遂為陳州名勝。自明清以來,讀書臺和蘇亭蓮舫分別成為陳州“七臺”“八景”之一。
宋熙寧三年(1070年),蘇轍的恩師,觀文殿學士張方平知陳州,他邀當時因?qū)ψ兎ǔ植煌庖姸芘艛D棄官的蘇轍為陳州教授。那年,因干旱少雨,陳州西柳湖一片片高臺露出水面,蘇子由便在柳湖西高臺上建一個讀書庵。讀書庵茅草蓋頂,簡陋樸素。周圍水碧草綠,湖岸柳樹依依,非常寂靜。蘇轍常幅巾輕履,或沿湖散步,或臺上倚枕看書,也留下不少關于柳湖的詩句,“最愛柳陰遲日暖,幅巾輕履肯相隨”(《次韻孫戶曹樸柳湖》),“枕畔書成癖,湖邊柳散愁”(《初到陳州二首》)。蘇轍在《宛丘二詠》前言中提到西柳湖,說:“宛丘城西柳湖,累年無水。開元寺殿下山茶一株,枝葉甚茂,亦數(shù)年不開。轍向從子瞻游此,每以二物為恨。去秋雨雪相仍,湖中春水忽生尺,至二月中,山茶復開千余朵,因作二詩奉寄(指寫給其兄蘇軾)?!焙笕藢⒋伺_名之曰“子由亭”,或“讀書臺”。
宋熙寧四年(1071年), 蘇軾出京任杭州通判,赴任途中看望在陳州任上的弟弟蘇轍,拜訪恩師陳州知府張方平。蘇軾在陳州《鐵墓厄臺》中記載:“余舊過陳州,留七十余日,近城可游觀者無不至?!逼溟g,兄弟倆泛舟柳湖,暢游陳州名勝,留下了數(shù)十首關于陳州的詩篇。“太昊祠東鐵墓西,一樽曾與子同攜,回瞻郡閣遙飛檻,北望檣竿半隱堤?!保ā逗妥佑伞罚┘词翘K軾兄弟倆攜手游陳州的描述?!俺r低頭誦經(jīng)史,忽然欠伸屋打頭。斜風吹帷雨注面,先生不愧旁人羞。”這首詩看似是對蘇轍讀書臺簡陋的取笑調(diào)侃,卻是對蘇轍居一介茅屋仍不失其志、不失其人格操守的贊美。棄官待業(yè)的蘇轍跟隨張方平做了學官——一個非朝廷官員。蘇軾自嘲雖然做了朝廷官員,住著華麗的有彩繪的房子,但卻時時要口是心非地執(zhí)行自己并不贊同的政見,與蘇轍讀書修道相比,還不知哪個更好呢。讓后人去比較哪個更有價值吧!
在人們心目中,蘇軾蘇轍兄弟二人是率真孤傲的,他們的政治主張充滿關注民生、體恤百姓等崇高思想,為了實現(xiàn)自己的政治主張,蘇轍被排擠后寧愿棄官從教,也不愿屈從高官、富貴,做到了“貧賤不能移”。正是這種人格操守,堅守名節(jié),使子由讀書臺和蘇亭蓮舫成為千百年來的圣潔崇敬之地,歷代文人墨客到此詠懷,寫下大量的詩作。
“蓮”與“廉”諧音,自古以來,蘊含著人們對清廉的渴望與祈盼。蓮花,被譽為“花之君子”,象征著高潔、堅貞的高尚品德。以蓮喻人,是陳州人對蓮花及蘇轍兄弟的愛戴。
愛蓮賞荷,在陳地源遠流長,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。在《詩經(jīng)·陳風·澤陂》中,有“彼澤之陂,有蒲與荷”“彼澤之陂,有蒲與蕳”“彼澤之陂,有蒲菡萏”的吟誦。宋代以來,泛舟湖上,詠蓮賞荷賦詩更是文人墨客的愛好。“待到春歸湖上滿,輕舟好泛藕花叢”(明代曹申吉《郭外偶作》),“繞郭十余里,清波拍四岸。菱芡產(chǎn)其中,菰蒲葉凌亂。猶未抵荷花,割據(jù)將及半。最勝號柳湖,全湖香不斷”是清代詩人萬如洛《柳湖荷花》中的詩句。
而陳州人對蘇亭蓮舫的詠懷,自明清以來更是不計其數(shù)。“亭之蓮,花如云錦藕如船,不染泥兮不蔓枝,霞標玉冠常鮮妍?!边@是明代王詠《柳湖春晚》的贊語。再如,“子由逸興久已矣,至今亭榭常悠然”(明代王詠),“十里荷英滿碧塘,蘇亭宛構水中央”(清代李金坊),“對床高談兄及弟,抑塞磊落誰為鳴”(清代姚之瑯),“蘇湖亭外藕花浮,千載芳蹤說子由”(清代金允宜)。
時光千年,人去亭在,蘇軾蘇轍兄弟寧折不彎、正直有節(jié)的品格,永遠鐫刻在這一片古老的熱土上。清代詩人丁世祿作詩曰:“今古滄桑幾變更,數(shù)椽依舊屬先生。湖經(jīng)滌硯魚多黑,亭不藏書月自明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