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口日報社首個記者證。(資料圖)
□記者 徐啟峰 邱一帆
在《周口日報》迎來創(chuàng)刊35周年之際,周口日報社歷任主要領導從四面八方重回故地。報社首任總編輯劉本在帶來了一份特殊的“報到”禮物——1990年他領取的周口日報社首個記者證,鄭重送還報史館。
1990年,周口地區(qū)經濟社會蓬勃發(fā)展,亟需一份屬于自己的報紙。地委、行署將創(chuàng)辦《周口日報》提上重要日程,成立籌備小組,時任項城縣委副書記(當時尚未撤縣設市)的劉本在擔任組長,后成為周口日報社首任總編輯。
創(chuàng)業(yè)維艱,缺人、缺地、缺錢、缺設備、缺經驗。人員從各縣抽調,首批13人皆是年富力強的骨干,成就了“13條漢子辦報紙”的佳話?!白E嘈枪P頭硬,又能熬夜,是主力編輯;顧玉杰蘭州大學畢業(yè),是我們的新生力量,文采斐然……”說起首批老報人,劉本在言語間滿是贊賞與自豪。
沒經驗,便請來周口籍的《河南日報》老報人胡維暢言傳身教。在他的手把手指導下,首批報人明確了版面定位,學會了組稿、畫版。辦公場地暫借地委宣傳部的房子,后遷至紅杏影劇院,條件十分簡陋,幾人擠一室是常態(tài),大家卻甘之如飴。
上級財政雖撥付了部分啟動經費,但仍顯不足。籌備組多方奔走,向各單位尋求支持,最終籌得約100萬元資金,保障了報社的順利啟動。
1990年5月,《周口日報》的前身《周口時報》試刊。創(chuàng)刊伊始,便見證了印刷技術的革新?!罢f起來,河南省第一份采用激光照排技術印刷的報紙,就是咱們的報紙?!眲⒈驹诨貞浀?。當時報紙在《河南日報》印刷廠印制,正值《河南日報》引進激光照排技術進行試驗。因《周口時報》印量相對較少,被選為試驗對象。結果,激光照排較之傳統(tǒng)鉛字印刷效率顯著提升。這次成功試驗,也讓周口日報社領導班子下定決心,斥資引進先進的激光照排設備。為引進設備,劉本在帶領人員乘坐綠皮火車奔赴北京考察。首次來到北京,成員張連仕的鞋子磨破了,他便背著鞋赤腳行走,成為一段佳話。
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。正是這群老報人的堅守與開拓,為《周口日報》系好了辦報的“第一粒扣子”。35載春秋,《周口日報》從最初的四開四版黑白小報,發(fā)展為如今版面豐富、印刷精美的大報;從試刊時每周一期,到如今覆蓋時政、民生、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日報,進而邁入全媒體時代?!吨芸谌請蟆肥冀K堅守“記錄周口發(fā)展、傳承周口文化”的辦報宗旨,忠實記錄周口的奮進足跡,敏銳關注民生百態(tài),生動展現(xiàn)了周口深厚的文化底蘊,也勇于直面發(fā)展進程中的挑戰(zhàn)與難題。
1991年年初,劉本在調離周口日報社赴鄭州工作,雖此后一直在省會任職,但他對這份家鄉(xiāng)報紙的關注從未間斷?!半x開報社30多年了,我依然堅持閱讀《周口日報》。那熟悉的版式、不變的報頭,總能瞬間把我拉回創(chuàng)業(yè)的激情歲月,也讓我為家鄉(xiāng)日新月異的發(fā)展倍感欣喜?!眲⒈驹趧忧榈卣f,“骨子里,我始終是周口日報人。”
此次重返“娘家”,劉本在帶來了那個珍藏了35年的記者證,編號為4100490002。從編號上看,這應該是周口第二個、周口日報社第一個記者證?!爱斈炅糁?,是份念想。如今把它送還報史館,讓它回到我夢想開啟的地方,也算是為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畫上一個美好的句號?!眲⒈驹谡f。